拒绝剪发少女跳楼的思考 渴望得到尊重的最后尝试

潮范咖 人气:2.15W

4月13日,山东东营某中学生李欣玥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。欣玥自杀的理由是拒绝剪短发!

2007年的一项权威全国性调查显示,中学生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想过自杀,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总人数的6.5%。可在不少大人看来,许多孩子自杀都是因为不想剪头发、不想写作业、考试考差了等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。于是纷纷感慨现在的孩子经受不起挫折,应该加强挫折教育。

拒绝剪发少女跳楼的思考 渴望得到尊重的最后尝试

孩子们到底怎么了?真的是因为太脆弱了吗?

一个渴望得到尊重的孩子的“最后尝试”

“就在前不久,妈妈就因为我的头发和我大吵了一架。事情是这样的,因为一中校规,学生必须运动头,但我却不想服从这条校规,因为头发是我最重要的东西。不夸张地说,头发就是我的一切,它胜过一切的人、物,但是老师非让我理发,在我的奋力抵抗下还是不能如愿。就这样我被老师押送去理发,带我去理发的是爸爸,不是妈妈,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停跳了两下,怎么办?”

欣玥的爸爸在整理孩子遗物时翻到了这篇欣玥7年级时写的作文,题为《渴望得到尊重》。

只有强制、强制、再强制

“头发就是我的一切”这样的话在大人们看来确实很稚气,可是谁小时候没有一些精灵古怪的想法?其实,最重要的是还是这篇作文的题目——“渴望得到尊重”。大人们是否停下来和欣玥好好谈谈,了解和理解她对头发的感情了呢?

从记者的调查中,只能看到强制、强制、再强制。学生不剪发,老师就三番五次地催家长,家长收到短信就三番五次地让孩子去剪发。

陷入恐惧、绝望

不管失恋、失业还是失财,许多成年人在遭遇到挫折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——我们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内会一直集中在这件事情上,做别的事情都魂不守舍。当然,绝大部分人还是会走出来。孩子们也是如此。

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埃尔温·林格尔说,当一个人的生活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,其生活前景变得越来越黯淡,其情感越来越贫乏时,便会出现自杀倾向。例如,当一个人陷入一种情感——恐惧或绝望——而不能自拔时,就可能做出自我伤害的事情。换而言之,当一个人的生活陷入一种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危机时,就很可能做出自杀行为。#p#分页标题#e#

所以,当欣玥一而再再而三被要求剪头发的时候,她的恐惧可想而知。诚然,对成年人来说,剪头发和失恋、失业、失财比是小事情,可是回过头来想,我们小时候因为捣蛋或者没考好等种种原因被老师要求见家长时,内心是多么地忐忑不安,又是否觉得这是“天大的事情”?这样想,也许就能理解欣玥的内心世界

“自杀是一个人维护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最后尝试”

面对自杀者,人们常说,他们太脆弱,又或者死都不怕,还怕生吗?当然并非如此。

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·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,他发展了林格尔的学说,并且著有《自恋的危机——自杀的心理动力》一书。

亨塞勒写道,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,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,从而使人产生愤怒、焦虑、痛苦、孤独、无能为力、绝望的感觉。这时候,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。在正常情况下,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。然而,由于在某些人那里,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,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,反而愈加严重。于是,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象,渴望进入一种无痛苦、解脱了一切烦恼的“和谐”状态,而这种渴望和想象最终将导致自杀。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,为了逃避这样的结局,他们选择了自杀,与此同时,他们也用这一行动实现了报复别人的目的。

在亨塞勒看来,自杀不仅是一种自我攻击行为,而且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卫的行动:它构成一个人维护自身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最后尝试。导致自杀最深层次的原因是自杀者的自我价值受到了严重伤害,他们由于找不到别的途径来维护这种价值,不得不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,采取最极端的方式——自杀——来进行最后的抗议。(参考:卡斯特,《怒气与攻击》, 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,2003)

中国的自杀者和世界其它各国都不同,中国1/3的自杀死亡者和2/3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时没有精神障碍,而相比之下,几乎其他所有国家的90%以上的自杀者是有精神疾病的。我国一项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,仅有38%的自杀未遂者有精神障碍,在我国,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应激更易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。因此,亨塞勒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欣玥们的内心世界,防止此类惨剧的再次发生。

所以,作为成人,在说孩子不尊重自己生命的时候,先看看我们有没有尊重他们#p#分页标题#e#

在现实中, 青少年的情绪、情感问题并没有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, 甚至可以说, 很多时候教育无视青少年情感的存在, 以至于家长无法与孩子沟通, 学校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如此的脆弱。还有一些时候,孩子甚至成为长辈们发泄压力的出气筒。

事实上,在面对惨剧的时候,大人们应该想想,我们有没有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充满安全感又富有朝气的世界,有没有蹲下去平视着孩子,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想法,让他们感觉得到尊重。如果没有,如果仅仅是站在我们大人的立场来看孩子们的烦恼,那么是于事无补的。(参考:于凤银,《教育观念的转变:解决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前提》)

同样,我们也没有一套关心孩子的社会体系,没有发达的社工体系来帮助家长们,帮助孩子们走出误区。其实不光是儿童,如果社会更有活力,就会有更多的人免于自杀。在很多国家都有自杀救援法,对于自杀未遂者,24小时以后必须强制接受16小时的心理辅导。“到时社工就会来找你,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。”

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欣玥们不再纵身一跃

每每看到花季中的少男少女自杀的时候,反思教育制度之余,人们都会提出两点:

其一是加强挫折教育,让这些温室中的花朵能够经历得起风吹雨打。

其二是加强生命教育,让孩子们对生命有敬畏之心,知道生命只有一次,是宝贵的,就不会轻易地放弃。

道理看着是不错,但是具体怎么做,人们往往就误入歧途。

离了爱和尊重,只有“打骂”的挫折教育只会火上浇油

许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儿女送到“少年集中营”,让他们在那里吃苦,接受管教。

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?先来看看澳大利亚人力克·胡哲的故事。

1982年12月4日,力克·胡哲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。不幸的是,他天生没有四肢。父亲吓得跑到产房外呕吐,母亲甚至不敢靠近他,直到他4个月大了,才敢抱一抱。然而,父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和痛苦后,接纳了现实,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。父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,教力克做能做的一切。18个月大的时候,父亲就把他放到了水里,让他学习游泳。他6岁那年,身为电脑程序员和会计师的父亲就开始教儿子用两个脚指头打字。到该上学的年龄了,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可能也是最正确的决定:把儿子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,而不是去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。

#p#分页标题#e#

受到同学欺负的力克也想过自杀,甚至尝试在浴缸中溺死自己。但真正让他改变的事情发生在13岁那年。妈妈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,上面刊登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。文章主人公的一句话尤其深深打动了他:“上帝把我们生成这样,就是为了给别人希望。”

实际上,让力克振作起来的是父母的爱。

挫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?是为了让孩子有一颗强大的内心,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都能跨过去,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能坚韧地生存,也就是让孩子有抗压能力。这是因为成人们知道,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有风风雨雨,就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。那么,最好的挫折教育是什么?就是像力克的父母这样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,告诉孩子,宝贝,没有关系。告诉孩子,大人们爱成功的他,也同样爱失败的他,所以要学会接受那个失败的、负面的自己。这样孩子们才能有开阔的视野,不会在一件可能外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钻牛角尖。

遗憾的是,在实行挫折教育的时候,学校也好,父母也好,往往只是为挫折而挫折,徒有挫折的表面,却没有爱和鼓励的实质。这样能好吗?

诚然,不知死,焉知生。了解死亡的面目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敬畏生命。可是死亡教育并不是恐怖教育,走形式走到极端的死亡教育除了吓人,留下心理阴影之外,还有什么用处呢?

真正的生命教育,包涵对死亡的认识,对危险的防范,对生命的感悟,对自尊的培养等等一系列的系统的学问。我们的教育系统也并非不知道,可问题是,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,有谁沉得住气来开发这样一套课程,又有哪个学校舍得挤占应试教育空间来上这样一套课程呢?而且,还经常左右互博,这边讲要珍惜生命,另一边又推崇没有相关知识和能力,贸然闯入火海救人的少年。

当然,还能指望家长,可是这需要耐心、知识和爱。可是家长往往因为工作、生存压力而忽略了孩子,更有许多家长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产。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是,丈夫在公司受气了回家骂妻子,妻子又骂孩子,孩子骂猫猫狗狗,猫猫狗狗就只能把家里搞乱发泄。在成人都普遍没有良好心态的时候,又怎么期望孩子们有健康的心理呢?

学生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校规?

“短发校规”其实没有依据

校规应该是公民意识的最佳启蒙示范

在世界各地,几乎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,它告诉孩子们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。为什么学校需要制定校规?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,这是为了保障上课的正常秩序,从更高层面来说,这能够帮助培养公民意识,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秩序,什么是权利,什么是义务,什么是责任。这和法律挺像,法律的最低目的是秩序,最高目的是自由。校规也能让学生逐渐明白,生活在社会中,遵守秩序其实能保障更高层次的自由。以美国一所有150多年历史的中学来示范良好的校规是什么样子的:#p#分页标题#e#

学校告知学生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义务,这会保障学生什么样的权利。例如,在规定学生出勤时指出:“为了能从本校严格的课程中有所获益,学生应当按规定到校学习并积极参加学年自始至终的教学活动。”

学校会告诉学生义务的性质和等级。例如,“校园内以及学校活动中严禁吸烟。本州法律规定在校吸烟或携带烟草为违法行为。”其在校规中很明确地告知该州法律适用于普通学生,表明了州法律对学生的要求。这就区别于学校自己的要求。

学校会告诉学生如果没有遵循义务会承担什么样相应的责任。例如,“学生不应乱扔废弃物。学生如果乱扔废弃物,不仅要拣起被自己乱丢的物品,而且会被安排为学校服务,帮助打扫校园及周边。”

学校也会告诉学生怎么样进行权利救济,这是校规重中之重。所谓权利救济,就是当学生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、或是对学校的处分不服时,有机会陈述自己的想法,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。校规中对于权利救济的途径规定得非常细致。

学校只管学校内的事情,不管学生在校外的生活。这也是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尊重,可我们的校规往往管得太宽,企图管到学生私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
事实上,通过以上不难看出,良好的校规就是公民意识启蒙的最佳典范。而良好的校规必须有正当性,必须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。

可充满了强制和顺从的校规能培养出什么人?

欣玥是因为“短发校规”而失去了生命。在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校规,有的学校甚至把拒剪短发的学生给停学。这样一条校规却找不到依据,在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里也只规定了学生不能染发、烫发,却没有规定女生该留什么发型。然而,学校的理由是什么呢?是学生留短发代表校风好,这样孩子们就不会被发型分散了注意力,就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。可是孩子们却往往不这么认为。爱美可是人的天性。也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短发女孩就比长发女孩学习更好。

这样的校规只有强制、强制、再强制。学生既不明白为什么要剪头发,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申诉,只好和大人们冲突、冲突、再冲突。

在上个世纪前30、40年,女中学生们也有一场剪发运动。1916-1917年全国女子中学学生人数为724人,这些能够接受教育的女中学生都来自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。当时社会上的进步风气鼓励她们追求妇女的解放与自由,追求最基本的权利。剪发被视作争取权利的一种手段和象征。

将近100年过去了,却倒过来了。当年追求基本权利的手段变成了强制手段,反倒有压迫基本权利之嫌。#p#分页标题#e#

这样的校规正当性何在?铁血地去执行这样的校规又如何能够让孩子理解,又如何不让孩子觉得权利被侵犯,没有受到尊重?

事实上,在社会上,处处都存在着这样正当性存疑的制度,有人把它当作了“天然”的存在,也同样有人以死抗争。校园从来都是社会的缩影和隐喻。如果不给权利的话,又讲什么秩序?

毕竟,任何制度应该是以人为目的,而不是以人为手段。

爱、理解和尊重需要的不是一个姿势,而是大人们放下身段,放慢脚步,弯下腰去,缓缓地去听听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,去和孩子们沟通。